成都职业学校哪家好?在网络的影响下,90后或许是国家精神之"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"的最好的践行者。90后这样了,那对于90后的教育呢。社会、学校、家庭,是不是也该考虑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了。
在网络的影响下,90后或许是国家精神之"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"的最好的践行者。90后这样了,那对于90后的教育呢。社会、学校、家庭,是不是也该考虑与时俱进、开拓创新了。
梁启超曾说,少年智则国智,少年强则国强。当一批批体质羸弱的孩子倒在了体育运动的标准之下,当肥胖、近视、心理障碍等问题侵蚀着更多的青少年,当在逐渐成长的90后一代,被标注上"脑残"标签,我们何以期待国智而强。
对于90后,我们排斥、我们紧张、我们对比、我们苛责,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反思过,我们教育给予过90后什么?
早熟又晚熟的90后
90后一代,跨着两个世纪的音符而来。他们出生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轨道上,甚至比家长都还更早的接触到互联网。互联网的海量信息,如洪水猛兽一般奔流而来,他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楚,已经被席卷,黑暗、色情、暴力;偏执、叛逆、非主流;新鲜、好玩、一手信息,统统被吸收。所以,早熟一词,快速粘在90后身上,不仅是身体,更是心理。
是的,无疑,90后是早熟的一代,但他们的确也是晚熟的一代。在家庭教育上,家长包办主义色彩浓厚,孩子消费能力有余,断奶能力不够。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中国式家长提供的一切便利,似乎永远是沉睡在襁褓中待哺的婴儿。自理能力成为成长的短板,却自认为"饭来伸手、衣来张口"不过是自我的生活方式。
觉醒又迷茫的90后
时代赋予了90后觉醒的意识,他们有着求新求变的满腔热忱。但在学校教育上,他们没法摆脱掉80后的应试教育,却又不乏对00后逐步拥有的素质教育怀揣热情。个人的兴趣在禁锢的教育中被扼杀,他们麻木的适应着社会的变迁和需求。
90后存在的问题,也该成为社会教育缺失的反思。网络让90后自我的意识得到膨胀,他们尽情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,或癫狂或深沉,或弱智的前卫着,或傻逼的可乐着,或丢弃了很多传统,或没有拾起前进的阶梯。社会教育的缺失,是一大原因。打开电视,清宫剧不是打造"脑残粉"的养料吗,一些连对日抗战是几年都无知的明星不是催生"脑残粉"的温床吗,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风气,不是催生脑残的毒素吗?90后,身体成熟有余,心理成熟有限,更容易趋之若鹜,人云亦云。
被放大痛苦的90后
再说网络的放大镜,不允许错误的出现,只不过是一个放大痛苦,从而以偏概全的工具。90后是脑残,90后是非主流的标签,深入到了每一个网民心中。何为脑残,古书记载,病者不可医。何为非主流,不过是少数人的行为。
90后已经无药可医?90后的非主流已经传递、融入了他们的生活?事实并非如此。不是说,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吗。网络是放大镜,为什么只放大了90后的缺点,那些珍贵的闪光就没有人记得了吗?高二学生在国旗下的眼睛,讨伐中国教育,有批判才有觉醒,有觉醒才有改进;中学生骑车刮花宝马车等不及车主,留纸条道歉并愿意承担责任,对比社会惯有的冷漠,这份责任感让人敬佩之意油然而生;90后学生成为支教主力军,90后创业敬孝,90后打工为爸妈买新衣服,90后再政经文体坛的涌现和优秀表现······
其实,这才是90后,成长中的90后
90后就是这样的一代人,虽然也贪图过,脆弱过,自我过,非主流过,脑残过,但是,谁说成长中的人生就是完美的人生呢。那些创新,那些责任,那些成长,依然在同步进行。
80后也是被贴过标签的一代,"垮掉的一代""愤青的一代""抱着的一代",如今,80后依然靠着自己的双手,立足在生活的空间,入世于生存的岗位。同样,再过10年,90后也会慢慢的成长起来。毛主席不是说过,世界是你们的,也是我们的,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。不管你信或不信,80后社会中流砥柱的接力棒总要交接到90后一代的手上。
人生是一张白纸,你画什么就有什么。也有心理学家说过,从小学一年级就被老师嫌弃是坏学生、差学生的孩子,这一辈子,可能真的会很难有大的成就。一个成天被社会标签为"脑残"一代的90后,会怎么成长呢?不得而知吧。